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316章 蛤蟆天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6章 蛤蟆天子 (第3/4页)

百姓的时候,当地百姓就以稳妥的种地为生。

    这些地方,经商的百姓数量,必然是不多的。

    而徽州这样人均只有几分地的地方,经商的人口数量反倒是最多的。

    经商、做工,相对于种地来说,自然是富人就多了。

    富人多了之后,就开始读书,于是当官的也多了。

    明末,徽州籍贯的官员数量,在朝堂内名列前茅。

    常言道商人jianian诈,这些不经商就会饿死的地方,想要士绅为国尽忠……

    那还不如说点别的。

    同时,因为苛刻的生存条件,使得出门经商、做官的徽州人,又很是团结。

    黄鼎寻了徽州籍的官员,将事情一说,当即就有人自发的开始为黄澍奔走起来。

    一股针对朱由检的暗流,逐渐弘光朝堂涌起。

    而弘光朝廷……

    ……

    天气渐热。

    每到了夜晚,蛤蟆就聒噪不已。

    皇宫终究太小了。

    这蛙鸣声,不但成不了诗意,反倒是成了皇室难以入眠的害虫。

    驱逐宫内牯蟆,乃是皇宫一贯的规矩。

    朱由菘的南京皇宫,是大明太祖朱元璋修建的,宫中班子,一直都一应俱全。

    这个驱逐蛤蟆的规矩,更是比北京都早。

    然而,不知何时起,南京城外,忽然兴起了一股传言——

    茶楼酒肆里,一个个青衣小帽的家丁,正信誓旦旦:

    “我家老爷那天喝醉了,我听老爷酒后言:

    陛下让人抓蛤蟆,制造春药。”

    有人反驳道:

    “这怎么可能?陛下继位不过数月,选秀更是只选了三位秀女,而且至今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