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231章 三个可爱的白发老头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三个可爱的白发老头啊 (第5/6页)

社会一度恢复到明后期时的模样,米价每石900--1200文铜钱之间,地价每亩三两白银左右。

    乾隆初年废黜雍正改革,你没看错,大补丸刚登基就几乎给全面废除了,包括摊丁入亩!并且摊入的丁银也没减掉,又重新征收了人头税。

    (明末用于辽东战场,临时附加的三饷,清朝一直都在收取,也并未减除。)

    乾隆朝的民生——米价每石从未低于2700文,遇到灾年,更是飙升到5600文以上。

    有人说红薯产量不到粮食的十分之一,有人说不到百分之一,却不知这米价为何居高不下?

    难道说,那时候便有人调样choucha?

    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之故?

    亦或……

    米价与面价,历朝历代都相差不多,几乎可以等同,稻谷与小麦,也几乎相等的,也就是说当时的麦价一样如此恐怖!

    到底有多贵?

    按照明末银铜兑换比例,这个价约合三两半白银到七两白银。

    每石!

    银铜兑换比,清朝分为三波波动,康熙时一度下降到了600比一,雍正维持在700--800左右,乾隆退位到清末,波动很大,3000--1000之间。

    那么粮食价格居高,地价呢?

    地价从3两白银,飙升到50两白银以上,并且常年维持。

    懂经济学的兄弟们,帮忙解释一下这些数据吧,省的啰嗦的太多了。)

    明代士人研究杂学,在旁人眼里只是行为怪癖、不合群、偏科,还没有上升到全员鄙夷的地步。

    这时代的“奇技yin巧”,也不是后世理解的那个意思,指的是新奇的技艺和作品。

    十七世纪末以前,将“奇技yin巧”用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