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章 帝师家族彭而述 (第3/4页)
还有人说彭、井是一家。) 1633年,28岁的彭而述考中了秀才,成为整个南阳境内的名人。 …… (有人说秀才就是初中生,简直要笑掉大牙。 每个县录取的秀才名额,在20名上下浮动。 每年全国新晋秀才,在两万人左右。 顾炎武说:‘明末秀才以上者,每个县以300人计算,总数量不会少于50万人’。 也就是说,士绅这个群体的总数,也就50万多一些,绝对不会超过百万。 咱们就不说初中生了,大学生有多少呢? 不说全国,单单武汉一个市,在校大学生超过了100万人! 21年人普,全国大学生以上者,总数在2.2亿以上。 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与秀才这个数量最接近的是——博士生,每年录取7.5万人左右。 从政治地位、考取难度、福利待遇等综合考量,秀才的含金量,最低应该等同于博士了。 至于举人,一旦做官,起步就相当于副市副县,最起码也相当于政法的博导了。 进士呢? 每三年才录取三百人左右,这个比例,最低也相当于两院院士。论权力,进士更是即将正县、副市了,远不是院士能比的。) 彭而述考中秀才之后,已经无力继续苦读。 到了此时,井家若是继续支持彭而述,那是在寻死! 这倒不单纯是因为赶考的费用,不是一般人家井家,能够承担的起的; 能够得到秀才公的80亩免税田,已经是做为土绅的井家,最大收获了…… 若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