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轻取既得的饭票 (第1/5页)
李然此时已是说得一时兴起,便是再也把持不住了。紧接着又是继续侃侃而谈,大谈其土地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才是真实的权力。 其实,这些话本身要论证起来倒也不难。 若是依照周公所定下的分封制,显而易见,土地最终大部分亦将归属公卿大夫,乃至是各个大夫手下的邑宰。 以鲁国为例,鲁国的所有土地名义上都是鲁国国君的,可实际上呢?鲁国所有的土地大部分都被季氏,孟氏以及叔孙氏所把持,是为鲁国三恒。 而随着鲁国三恒对鲁国君权的不断吞噬,导致其封邑之内,早已是民不知君、只知三桓。 自鲁襄公十二年起,三恒“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国民的分割,就意味着土地的分裂,所这样的一个分裂的国家,最终又能强大到哪去? 待李然喷完了分封的弊端后,又继而转攻君权,其实要说起来也是同样的问题。 还是以楚国为例,楚国的所有土地自然而然必须是楚王的,楚王层层分封之后,如同当初的周武王一般,井田制的施行,让所有土地都成为了井田,每一个庶民都要按制耕种,从而为公室缴纳沉重的贡赋。 看上去,这种集体劳动制是可行的。 可随着农具效率的不断提升,一人一地便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此,私田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多。 正如方才所言,私田是不计入公室公田的,所以耕种私田是不需要向公室缴纳贡赋的。 而这些私田归谁所有?当然还是楚王手底下的权贵。倘若君主英武贤明,那么这些公田的产能还尚能留得住,但倘若君主昏聩,亦或是幼主临朝,那这些仍旧耕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