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四海扬帆_第7章 到琼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到琼州 (第3/6页)

面简直是天堂般的存在,南洋土著的农业耕作技术很差,他们就随意找块地鼓捣几下,就有了吃不完的大米。这里的大国几乎都是大米输出国。

    大米是南洋人民获取热量的主要来源,加上鱼,让南洋各民族普遍营养比较好。虽然蔬菜很少,但同样吃不完的水果弥补了蔬菜的相对不足,酸橙蜜柚等构成了维生素重要来源。

    充足的营养让17世纪的南洋土著在身高上并不落后于欧洲。这里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大约160,就是17世纪中等个头欧洲人的身高,略矮于华人。

    南洋土著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平均年龄最长寿的民族,这里基本上看不到瘸子、佝偻等轻度残疾,而这些情况在欧洲人中比比皆是。

    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印度教的影响,这里的民族吃牛rou的并不多。在野草茂密的地区,到处都是成群的水牛。在爪哇岛,1两白银能买到60只鸡,1头强壮的水牛也不过3两白银。

    对在过去几年饱受饥荒折磨,刚刚移民到南洋的华人来说,每天能吃2顿大米,没错,这就是天堂。

    华人是南洋最干净的民族,他们从不喝生水,将水煮开后泡茶喝,这最大程度抵挡了流行疾病。

    马六甲易手,这里便不再是南洋大米贸易的核心港,但港口的变化并没有受到影响到各国的大米产能。

    爪哇岛一年依旧要输出2万吨大米,中爪哇的马打蓝输出15000吨,东爪哇的几个小国输出5000吨。暹罗每年输出12000吨,真腊7000吨,缅甸也有近万吨。再加上其他的小国,南洋地区每年大约有8万吨大米在海上跑。荷兰人会收购其中6000吨,原本葡萄牙人也是购粮大户,现在这块需求被荷兰人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