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六章 我赞成,谁敢反对 (第4/6页)
确实是小事,因为唐初的科举,不是选官的唯一途径,甚至占据的份额较小,科举成功后,也只是获得选人的资格,想要真正担任官职,仍需要等待吏部的铨选。 而选人资格的其他方式,除了有個好爸爸,门荫入仕外,之前洛阳弓嗣光提到的挽郎,皇族举办丧礼时充当气氛组,相关礼事结束之后,也能自动获得选人资格。 这几乎是最捷径的当官方式,所以两晋时的挽郎数量,多的也就六十个,少的只有二十几个,有些皇帝出于节俭的考虑,还特意下诏停止选挽郎。 但唐朝这点上就有泛滥的趋势了,最多的挽郎有两百多个,世家子争抢着当,由于僧多粥少,还发生过许多趣事。 贺知章就因为分配挽郎之事被贬官,野史里还加了细节,说贺知章为了安抚没有选上挽郎的贵族子弟,竟然跟他们说另一个皇子也快不行了,你们的机会很快还会再来,于是被贬官。 野史记载的细节不太可信,但这种事也从侧面反应出挽郎的流行,后世出土的很多古人墓志上,都记载了自己曾通过担任挽郎而进入官场的经历。 想想这些人和科举出身的,一起参加吏部铨选时的画面: “我数十年寒窗苦读,先考上市一级高考状元,然后在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中成功卷赢,才坐到了这里,你呢?” “我哭了一场丧。” 正因为这样,科举改制的难度,反倒是阻力较小的,苗神客才会在圣人的首肯,李彦的支持下于此时提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