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凉鄙夫_第零三八章、与叛可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零三八章、与叛可否 (第1/4页)

    相传,“一亩三分田”这个典故,出自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

    在“重农桑、务耕田”的以身作则下,伏羲氏会在一亩三分地上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也效法先王,传为佳话美谈。

    当然了,那是很遥远的时代,谁都不知道真假。

    华雄就知道自己来守孝了以后,乡里的亭长来说他可以坟边的土地上自种自食,一亩三分以内不需纳粮缴税。而且守孝结束后,这块地也是个人的“自留地”,仍不用纳粮缴税。或许这才是“一亩三分田”的由来吧。

    但即使是有这样的好制度,贫穷之家也没有守孝的能力。

    如今的西凉豪右比比皆是,“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绝非虚话。

    黔首们根本找不到能耕作的土地安葬亲人。

    如果他们跑去偏远的山泽中开荒,就会得到西北狼群热情的欢迎和感恩的报答,将他们的孝心升华:给亡者守丧,变成为亡者殉葬!

    华雄安葬父母的地方,就是只能选择在贫瘠的山脚下。

    所谓的一亩三分田,只能稀稀落落的种桑树。还是不知道,它们能不能在贫瘠的地力上存活的那种。

    所以呢,凉州的黔首百姓,都养成了下葬后连续三天到坟墓上去给亲人“送饭”(晚上也要守在墓地),每逢七天为一七到坟墓前祭奠祷告即可。

    毕竟孝心这种东西,重的是心,而不是形式。

    不过呢,家中有百来亩良田的华雄,还是有能力守孝三年的。

    在他独自去寻凶的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