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125节 (第4/7页)
言成则趁着六七月的南风,乘船北上回京,暂且如此计划。 烛火下,笔影在纸上掠动,留下行行家书,墨迹未干,黑字与笔影相融,只见裴少津写道:“……大庆既有路引辖管百姓往来,以免乱了户籍黄册,又有盐引限定商贾支盐贩盐,以商运养军需,缘何不可有船引?商船唯有取得船引方可出海,船载何物、去往何处、何时归来、购入何物,皆登记在案。此举,便于收取船税在其次,重在监管商船,以免遗漏……” 有了船引,就可以对照船引一一点验出海行商的船只,更便于官府掌握船只去向、约束海商。 “……然此举亦有弊端,各地官府手握船引之权,则容易因私贪利,反而助长官商勾结……” “此为一时所思,付诸笔下,以供兄长参考。滨海远望三千里,不及家书十五行,大哥信中所言,发人无限思又令人钦佩。” …… 翌日,邹府中,仍是荷池石亭里,又是一年春时。 邹阁老正仔细读裴少津和徐言成的文章,两人静候一旁。 “可以一争榜首矣。”邹阁老读完评价道。 这样的水平,可以在春闱杏榜上争一争头名了。 少津问道:“晚辈觉得笔下有变,却找不出变在何处,请南居先生明示。”明明能感觉到,下笔时的心绪、收笔时所得,皆不同于以往,可就是搞不清楚究竟。 字句词藻同两年前差不多,没有太大变化,变的是文章的内容。 恰是这一点点变化,让他们的文章达到“可以争杏榜榜首”的水准。 邹阁老笑反问道:“仲涯,你的文章中写有两个事例,与你所论相得益彰,老夫问你,砚台在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