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春_分卷阅读13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5 (第3/4页)

可江宁连续两年招灾,谁都知道,那里空空如也。

    徐秀写起了文书,南京城有的是粮食,他需要南京的支援,作为辖县,他有这个资格去提这个要求。

    然而恳请南京粮储支援江宁,目前只能是徒劳,波及东南的大旱,目前没有看到停止趋势,任何一个有关负责的长官,都不敢轻易的就打开粮储的大门。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任何有点观察能力的官员也看的明白,甚至各大商贾,各王公贵族,各地主土豪,也都明白,歉收一定,绝收不定,那么现在,谁还敢轻易的放粮呢?

    不偷偷的购买粮食等着大发一笔,都不好意思说话。

    江宁县的情况,也只能是自理。

    徐秀收到回文,到是温和,言说东南大旱,朝廷赈灾,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南京城粮储调拨,到时候支援整个东南,自然会有江宁县的一份,稍安勿躁即可。

    如此,江宁县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徐秀道:“梁县丞。严格关注城内农田交易的情况。”

    自从先前发现江宁县少了一万多户,也就是数万人的人口,农田也少了几万亩,他就知道,这一定是土地兼并。

    多发生在灾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

    他却是不知道,从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松弛对朝政的控制,一直到正德元年这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少田四百万顷,少户三百万户的可怕数字。

    四百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万顷多,弘治十七年,也在八百多万左右,而两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农田,少了一半,自然不是这些田不见,只是在数字上,不见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