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性需求 (第4/5页)
找到陈燮问:“姐夫,这是为何?” 陈燮故作高深的微微一笑,没有回答。有趣的一幕出现了,第四期报纸刚出不久,当天下午有一些人找上们来,要求订阅报纸。这些人都是本地商户、qing楼、画舫,店里有没有一份《明报》,现在已经直接跟店铺的品味挂钩了。 当天下午一口气就订出去一千五百多份,按年缴费的就是二百多,半年一缴费的有三百多,按月缴费的人最多,有六百多户。次日又来了一批要求订阅的人,这些人都是风月场所来的,南京城里一千多条画舫,上千家青、楼,一口气就订出去两千多份。一些来订报纸的人还抱怨,当娘的要不出这个钱,姑娘们都不肯好好干活。为啥?都在追着石头记看,里头的好多词,都编成曲子在唱了。到时候别人家的姑娘唱葬花吟,你家姑娘还在唱枉凝眉,你这就是落伍了。 风月场所的客人,多为文人,旧院与贡院就隔着一条秦淮河。有文人记载,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妓家鳞次,比屋而居,屋宇精洁,花木萧疏,迥非尘境。到门则铜环半启,珠箔低垂;升阶则猧儿吠客,鹦哥唤茶;登堂则假母肃迎,分宾抗礼;进轩则丫鬟毕妆,捧娘而出;坐久则水6备至,丝rou竞陈;定情则目眺心招,绸缪宛转。纨绔少年,绣肠才子,无不魂迷色阵,气尽英雄风矣。(注:妓家,仆婢称之曰“娘”,外人呼之曰“小娘”,假母称之曰“娘儿”。有客,称客曰“姐夫”,客称假母曰“外婆”。) 所以为了生意,风月场所对报纸的需求绝对是刚需,尤其是一些文人,在报纸上登了文章,到了某家qing楼、画舫,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拿着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