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217 重返华州 (第2/5页)
本营,前后收拢网罗的冶铸锻造工匠都聚集于此,从洛水到白水,几区碓硙昼夜开工,沿河设置的冶炉烟气冲天,为关西的环境污染与小冰河期的加快结束贡献出自己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工坊占地面积十几顷,工匠并诸家卷们将近五千人,真正做工的匠人也达到了将近两千人。除了李泰自己各种手段招取来的之外,柳敏在返乡之后也赠送了一百名冶匠锻工。 工坊建立起来之后,锋失之类的基本消耗品已经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弓刀枪甲等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仅仅过去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工坊便打制出了刀具五千余柄、长枪短矛六千余、弓则三千多张、制式的两当铠也有七百余领,长柄斩马刀将近三百。 数量虽然不低,但成品率却有点堪忧,成品率不足七成、物料折损率高,一些锻造难度更高的军械诸如斩马刀,李泰配给部曲百柄,两个月使用下来报废近半,而且还是在行猎、训练这种非高强度作战的过程中,可见仍是华而不实,实战性堪忧。 李泰对此也有点无奈,他前世只是一个普史up,也不是八级锻工,知道一点人事典故与历史脉络,可要说重工业一门摸清,那也是为难了他。 关西适乱多年,如今的工艺水平较之河北低了一个档次只怕还不止,就连独孤信再想搞一柄宿铁宝刀也不容易。 即便侥幸寻觅到一两个工艺精熟的巧匠,一套冶炼锻造程序搞下来,再加以制式化的推广、普遍装备,也远非短年之功。 更不要说李泰这些工匠们主要都是从冶铸佛像中途转行的寺庙工奴,虽然都是玩金属的,但铸锻的流程与用途都大不相同,工艺进步也需要一个过程与时间。 眼下养兵与工坊的消耗,已经成了李泰开支的大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