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0章 渔樵耕读 (第3/4页)
野子弟,同时兼有朴雅风尚。 久居城镇之人,铢锱必计、心思细密,对事物持因果循环的论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久居乡间之人,崇尚自然,性格粗放,对事物持随遇而安的态度,是感性的思维方式。 从相对繁华的中原移居至相对自然的偏远山区,无论是富商大贾追逐高额利润,抑或走街穿巷的小商小贩为了蝇头小利,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努力进取,熙熙攘攘,所作一切,均有明确目标,无非一个“利”字。 而久居乡间野地之人,甘于平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四时节气,播种、耕耘、收割、贮藏,生活井然有序又随遇而安,久而久之,见识保守,眼界缩小,磨灭了棱角,消失了斗志。 上述两种情况,凌家人都需要警醒不要堕入其中。 凌家入滇后,可享受朝廷的租税优惠,耕田种地有产出可保证族人温饱,积谷防饥;营商一展所长,可以积累家族财富,筹备日后更大的发展。 老道长刚才所说的江南江北人学习风气的不同,其实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 元朝对汉人的文人打压严重,及至明朝,太祖皇帝希望恢复唐宋文人的风采,就出台了许多措施鼓励科考制度,让文人出仕。 但是皇帝的喜怒无常和恣意妄为,又很大程度伤了那些读书人的心。 话说明朝刚建立之时,有些读书人因各种原因,不肯在新朝当官。 本来嘛,人各有志,这人不肯当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